2025年4月24日晚,金融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12期学术沙龙活动在李晋芳同学的主持下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由2024级金融专硕班的曹宏丽同学和吕雅唯同学为大家作汇报讲解。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李燕平老师和范瑞老师作为讲评嘉宾,参加这次学术沙龙的是2024级金融学院保险专硕、金融专硕和金融学硕的学生。

在本次学术沙龙中,曹宏丽同学率先从摘要和文献综述入手,通过分析现有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文章,提出目前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测度缺乏统一的标准,也缺少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直接研究,从而明确了文章的研究目标。接着,她对数理模型的推导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进而根据推导结果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假设。随后,吕雅唯同学对实证部分进行讲解。她从变量的度量、样本数据的选取展开,分别介绍了文章的基准回归、中介机制检验、异质性、调节效应等内容。最后她结合文章的结论与政策建议进行了整体的总结。

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同学们经过深入思考,对该主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首先,同学针对文章的中介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提出这种机制在现实中是否可能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对此,汇报同学表示银行确实会由于前期高成本投入、技术过渡期的操作风险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接着,同学们针对异质性分析结果,即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抑制作用更明显,提出这是否意味着小银行更容易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弯道超车的疑问。汇报同学表示根据文章结论,小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但由于资源限制等问题,小银行仍需要依赖外部合作。

随后,两位老师对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做出了点评,两位老师都对本次汇报提出表扬和肯定。范瑞老师针对文章理论构建部分为同学们的论文写作提出建议,他表示同学们论文假设的提出,除了可以依据理论推演外,还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数理模型进行建模,数理建模需要重点围绕核心变量展开。其次,他还表示文章中数字化转型的测度方法比较经典,同学们可以参考文中的指标构建思路,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论文中。李燕平老师同样肯定了通过数理建模提出假设的方式,并且指出文章中对行业集中度的异质性解释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同时帮助同学们重新梳理了其在文中的作用机制。
本次沙龙活动让同学们对数字化转型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金融学院胡瑞桐供稿)